王克勤:在中国如何做调查记者(新闻专业主义阅读材料2)

63f9bc76jw1djc06ylcymj.jpg

主讲嘉宾:《经济观察报》总编助理,调查记者王克勤。
主题:在中国如何做调查记者。
作为一名资深调查记者,王克勤称媒体人的责任是打开灯光,这些年一直在尊崇并传播的是这样三句话。第一把人当人,每个人都跟我们一样。第二将心比心,你去换位想想,如果受访者是你,你怎么样办。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克勤:很高兴跟各位同学一起分享我这些年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经验。感谢清华新闻学院,感谢新浪传媒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我谈的很多东西都是我这些年土法生产、土法制作的一些土经验、土办法,希望清华的同学们不吝赐教,多多的指点、多多的批评。
在中国如何做调查报道,我觉得这个点点的好,在中国做调查报道别有一番滋味、景致、感受、体验。大概在07年的时候我在美国曾经做过一个演讲,我当时演讲的题目叫做“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调查记者的天堂”,我到现在对这个观点依然不会改变,我到处在讲这个观点,因此我今天讲的就是调查报道,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是全球调查记者的天堂,更是中国本土调查记者的天堂。在本世纪将会出现最伟大的记者,将会诞生在这块土地上,是因为你是关注中国新闻,做中国本土的调查。无论是中国本土的记者还是世界其他国家的记者,因为你关注中国故事、中国新闻,你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调查记者,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结论。
媒体人的责任是打开灯光

下面我围绕今天的主题给大家做一下分享。我先把这一段话分享给在座的各位,“媒体人的责任:打开灯光。这个世界有很多黑暗的角落,媒体人的任务就是努力的打开灯光。这个世界因为光明才美好!而这正是揭发黑幕、揭开黑盖子的价值与意义,以及调查性报道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围绕今天的主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大家做一些交流。第一、我们怎样做调查,二调查性报道的理解,三调查性报道的困境,四我们为何做新闻,五是一些其他的话题。
我首先要给大家讲的是我们这样做调查,我以自己做调查的体验和感受,来展示在中国做调查报道的状态。
人类要清洗自己的罪过,就只有说出这些罪过的真相,这是卡尔马克思的原话,你可以有说不出来的话,或者没有办法说出来的话,但是只要说话,请你讲真话。说到这里,我要多说两句。中国现在充斥着假记者,有人问我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当下中国根据新闻出版署的统计,新闻行业从业人员有70多万人,有新闻出版署证的人是十多万人,按照新闻法的规定有署证的才是真记者,其他皆为假记者。其实真假记者不是靠证来界定的,就像你是残疾人,但是你没有拿到民政部门颁发的残疾证,就不是残疾人了,这是很荒谬的。说真话的记者就是真记者,讲假话的记者就是假记者。以记者之身份,以报道以名义,从事违法犯罪的新闻从业人均为黑记者,真假记者就这么简单。
一般动态消息,是发生了什么,怎么样,深度报道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怎么样,更要告诉读者背后的情况是怎么样的,要做景象的分析。
判断新闻价值

关于如何判断新闻价值,我觉得七个方面的要素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一点影响力,可能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第二、时效性、新鲜性。第三接近性,发生在传播地区的事件,更具有接近性,就是人们关注自己周边的一切变化。地理层面的接近性大家很容易理解,还有一个层面这是心理层面的接近性,发生在河北大学或者发生在山东大学(微博)或者发生在浙江大学(微博)的某一起事件,可能对于我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同学们在心理上会产生更强烈的感染和印象。哪个大学里面不断的发生学生坠楼事件,哪个学校里面发生校园飙车事件,所有生活在校园里面的同学们都会感觉到不安全,不仅大学感觉不安全,中学、小学、幼儿园也会有心理上的恐惧,这是生理上的接近性。第四显著性,著名的人、著名机构和著名的地方出现新闻。第五异常性,及其偏离人们日常生活经验与想象的事件,毫无疑问“定州血案”是超越和偏离了我们日常经验和想象。第六反映人与人、组织之间的冲突事件以及挫败与毁灭性的事件。第七人情味。
记者不进是新闻的传播者,更有责任见证重大事件

记者不仅是当下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更是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真相的记录者。我们不仅仅限于传播信息,我们还有责任见证重大事件,当我们不能传播的时候至少做见证人,当不能传播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样的真相记录下来。说到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个人,第一个俄罗斯的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仁尼琴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他将自己在劳改营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陈书《古拉格群岛》,但是那个年代这样伟大的著作并不能被出版、传播,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放弃我们记录和见证的责任,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索尔仁尼琴被驱逐出国,这样伟大的作品得以出版,苏联解体之后索尔仁尼琴回到自己的祖国,他去世的时候普京代表俄罗斯给他献上了鲜花。
另外一个人是现新华社老记者杨继绳老师,杨老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清华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毕业的,并不是我们新闻传播学院。杨老先生毕业以后并没有去造汽车,到新华社做了一辈子的新闻记者。前些年杨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墓碑》,是记录中国三年大饥荒期间悲惨的历史,他的前言是这样写的,这个墓碑立给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是中国三年大饥荒期间被活活饿死的一个中国人,第二这个墓碑立给和我父亲一样也活活被饿死的3600万中国人,第三这个墓碑立给饿死这么多中国人的罪恶制度,第四这个墓碑立给我自己。杨老师在进行这些写作记录的过程中,清醒的认识到这样的记录在当下的中国在政治上意味着什么,而同时就在他的作品进入尾声的时候,在北京的一家医院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当他的作品《墓碑》在香港得以出版的时候,发现此前为误诊,杨老师目前身体很健康。说到杨老师我再给在座的同学推荐一本杂志叫做《炎黄春秋》,这是中国境内我认为品质很高的,很有思想层次的一本杂志。《炎黄春秋》的主编是杨继绳老师,《炎黄春秋》的社长是另一个同样在这个时代的思想者,他叫吴思,我想大家都不陌生。杨继绳老师和索尔仁尼琴所完成的正是见证历史、记录真相,不能因为历史的更迭或变化,遗忘了我们本来发生过的许多事实和真相。
无现场不新闻,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一个真正的记者,一个做新闻的记者,当你的选题获得通过的时候,第一个产生的概念是到现场去,无现场无新闻。到现场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否则你就是宣传,无现场不新闻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则。所以我的记者如果不到现场,对不起稿子马上“枪杀”,这是一个铁的规矩。因为我这些年接触了类似太多的事情,很多人在编辑部里写稿,太恐怖的。
07年的时候我带着两个学生到山西境内,做山西境内黑煤窑现象和黑煤窑问题的调查。当我和两个学生到达山西南部地区运城的时候,一直在山区里跑山沟,发现山下有一个黑煤窑,数百煤矿工人在排队下井。我们顾不了许多,把租的车子扔在半山腰,拿着相机就冲下去,先抢拍把证据固化,否则人家就可以说这个山里没有煤窑,没有这样的事情。我们拍照片的时候,有几个干部模样的人就冲上例了,然后把我们连牵带拽带拉就带到办公室去了。
拉进去以后他们人多,把我们三个人分到三个不同的房子,一看我年龄比较大是领导模样,我估计应该是矿长拿出一沓钱来,说领导你加个油吃饭,想拿钱砸你。我说这不成,这是违法、违规、违纪的,万万不可以,他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拿着。我说这是不可以的,你别害我,他说领导你们不容易,就是给你们吃饭和加油。我说这次我们来了三个人,有一个是纪检组长,他如果同意我就拿着,他说哪个是纪检组长,我说就是小个的那个。他们当时就跑过去给他塞钱,我就趁机跑出去跟矿工调查情况。
我调查的时候就发现了异常情况,我发现院子里空旷地带看到七个年龄的汉子,每个人手里拎了一根铁棍,人人都带着手套,这都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在哪?这么多的汉子站在一起,人人手里拎着铁棍,带着雪白的手套,我明白了他们启动了惩罚程序,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我说麻烦了要伺候我们了。这个时候我还不能慌张,要故作镇定状,这也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也发虚害怕的。然后我跟矿工宿舍的两个矿工打个招呼说我走了,我就出来了,出来以后我故意显的很稳健的样子往他们那个方向走,也穿越了他们那个区域。我在走的过程中步子迈的很慢,一直盯着这七个人看,走到大概离他们有十多米的时候,我站了下来盯着他们。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心理博弈的过程,我看了他们大概十几秒钟,其中有两个就拎着铁棍向宿舍去了。我们就赶紧跑,我们的司机已经跟了我们一个月了,特别清楚,我们冲上去车子就冲出去了。在盘山公路上演了一个警匪片,最后吃饭的时候司机告诉我们说制动系统已经坏了,但是跑的时候不敢跟我们说,因为一说我们就慌的,最后我们一直冲到市政府的院子里去了。为了保证安全,我们进去大概一个多小时之后,打发司机出去洗了车以后,因为我们汽车牌照他们记下了,然后到婚庆礼品店买了婚庆用品,把车牌号全用红喜字贴上,然后开到市政府接我们吃饭了。这就是逃亡的经历,我有类似好多次这样的经历了。
用集束炸弹的方法做专题问题报道

接着我讲一下专题问题如何做报道。
好多人跟我讨论一个问题,他说王老师为什么你做出来的报道就会每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同样的事件大家也在做,为什么你做出来就出手不凡?我说我是一个笨人、傻人,为什么是笨人呢?我是把很多很多的东西都捡到这里,捡了很多的弹药放在一起,做了一个集束炸弹。大家求快、求好,就效率、求效益,每天都有稿子发,一天发四五篇稿子,我刚刚做新闻的时候也这样做,新华社有好多记者都这样,在会上能泡出七八篇稿子来,盛产,当然新闻的时效是信息的价值,也是我们新闻业的重要责任。但是你会发现天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能不能把不断发生的事件叠加起来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和梳理呢?这就延展出解释性报道,甚至调查性报道。我做了大量的调查之后,我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到一起研究。我们平时每天都很辛苦,但是最终一年到头不知道自己写过几篇稿子,可以让自己想起来的没有。我把很多弹药捆绑在一起放在导弹生产线上生产出导弹,可能就可以引人注意。
新闻专业主义就是精准严谨

有人说王老师你胆子大,我说我胆子不大,而且胆子越来越小,是越做越谨慎,越做越害怕,越做越不敢做。所以新闻专业主义,就是采访上的精准、扎实,写作上的严谨、平时你的意见和稿子一定要分开来,不评论、不文学,一切呈现真实准确。今天早上我还枪毙一个稿子,我现在实行的是事实核查制,记者采访的时候采访了多少个人,你把采访清单附在稿子后面,如果我看稿子的时候觉得那个地方不对劲,马上就会给对方打电话,就是用制度来保证一定做的很扎实。我有一个学生做春运的稿子,他说老师今天下雪我就不去了,他说农民工说什么我都知道。
我说你必须去,你今天在西站采访了谁所有的信息必须更准,这样你写出来的东西才不慌,什么时候都不心虚,所以一定要精准。我们记者写地震灾区重建工作的调查,农户户户受损,这是小标题。然后我说你过来,你采访了多少个村庄多少户,他说我采访了一个村,我说多少人,他说1260户,我说你都采访了,他说没有,就采访了6户。我说你采访了几个就是几个,做新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厚道,不要造新闻,写新闻,要厚道的做新闻。
厚道的做人,厚道的做新闻,只要脚上有泥巴,手中便有好好故事。在采访的时候是捡垃圾原则,写作的是机器人原则,就是你跟当事人任何一方没有关系,没有情感,你关注报道这个事件是你全部的态度和立场,已经足够了,接下来你全部以机器人角色来出现,采访过程是机器人,写作过程是机器人。我一直对新闻是持批判的态度,我觉得所有新闻的灵魂就是真实,而怎样能够实现新闻的灵魂以及真实性,精准的报道才可以实现真实的报道。有的新源是单一新源,我认为太不靠铺了,很多文章话里面只有二三十个字,但是为了这二三十个字我就要采访十几个人。穷尽一切可能的资料,只有对资料大量占有,才能还原事实精神。
我一直提倡一个精神,叫做德国精神,德国制造。我到德国以后深深的体会了这一点,我那年到德国去在柏林喝茶,茶博士把茶叶放进去把开水倒进去以后,把桌子上的沙漏倒了过来以后,上面玻璃瓶的红沙就通过一个缝隙在流,当红沙流完以后茶就好了可以喝了。在柏林吃早饭桌子上有两个鸡蛋,一个鸡蛋写的是5分钟,一个鸡蛋写的是7分钟的,我们都是少许、差不多,差不多先生在中国很活跃,这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精准的概念。做新闻应该是一个严谨的概念,科学的概念,尤其是调查性报道必须是科学性概念,因为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是逼出来的。你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会给你的舆论监督找麻烦,你的文本、标点符号都会被找麻烦,每一点都要严谨细致的表达,每一句话都要有出处。
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黑报道

讲了一大通关于怎么做调查报道,大体的感受大家已经比较强烈了,接着我对什么叫调查性报道给大家做一些理论上的解释。我是综合国内外学界、业界很多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此前的一些成果,我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所完成的一种揭发被某些人或某些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民权力与公众利益行为内幕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揭发报道、揭丑报道、扒粪报道。调查性报道最核心的属性是揭发黑幕,而黑幕往往是以揭发整洁、商界两大领域为己任,是有人故意掩盖的,不愿意被人看见的,被媒体本身属性是公开暴光和传播,所以犯罪和罪恶的特性是隐蔽、遮住和掩盖的。因此媒体这样一个属性,在揭发报道过程中,天然的跟犯罪和黑幕是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在调查性报道最核心的特点也三个特征,一出发点是捍卫公众利益,二是属性必须是揭发黑幕,三是必须是有媒体独立调查所得,缺乏任何一个要件就不能称之为调查性报道。有人为了揭发黑幕爬到黑煤窑里,但是他最后调查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敲诈,正好背离了捍卫公众利益和权利,背道而驰。还有一个是捍卫公众利益和公民权利的,但是是通过公开的新闻信息做的,这样是不能纳入到揭发黑幕的范畴。还有丐帮黑幕、乞讨者黑幕、摊贩黑幕,请记住调查性报道只是对强权的揭发,对政治权力、商业权力的揭发,你那种报道只是奴才打奴才的报道,也许你还站在城管队的脚下,是城管队的打狗棍而已,你只是城关队的宣传员和帮凶。
谈到调查性报道又必然涉及到解释性报道,因为独立问题报道中有三个样式,一个是调查性报道,一个是解释性报道,还有一个是预测性报道。我个人对预测性报道一直不看好,传媒提供这样的咨询和信息,对于整个传媒而言也有它的价值和使命。但是以本报记者的署名来发表预测性文章,这是不严肃或者是违背规则的做法。因此我认为预测性文本,前面署名应该改成本报预测员或者是预测家,不应该是本报记者,既然署名记者,请记住你要报道事实,不可以预测。解释性报道是运用各种要素对主体行为人进行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说明,让人们了解事实的全貌,惯常状态下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是相近产生的。
在中国我们不能不涉及到批评报道这个概念,对于批评和监督我个人是这样看的,监督性报道中,舆论监督最强悍的样式就是批评式报道。有人把调查性报道等同于司法新闻,这个解释也太简单了,不可否认调查性报道中涉及到公民的法律权利问题,涉及到大量司法问题,但是调查性报道不仅调查司法利益的黑幕,而且调查政治、经济、文化、环保各个领域的黑幕,只要是对公民利益、权重权利伤害的黑幕,都是调查性报道的范围。而司法新闻是只要与司法有关的新闻都可以纳入到司法新闻里面,司法新闻往往是正面报道。
有人把调查报告等同于调查性报道,这是一个误区。为什么要重视调查性报道,我觉得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媒介市场化,第二个是互联网。传统媒体正在从动态新闻中淡出,甚至没有人购买报纸得到动态新闻,互联网正在淘汰传统媒体,这种状态下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就是深度报道,靠自己专业的集成做出纵深调查。解释性报道是很多媒体,在大家已知的信息做出解释,读者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调查性报道是你独立策划、独立调查、独立侦查的报道,因此在未来的传统媒体,运用好、学习好调查性报道至关重要。
调查性报道是最昂贵的报道之一

接着我们要回归到刚才的主题在中国做调查性报道,在中国做调查性报道最重要的是调查性报道在中国的困境。
全球新闻界都公认,调查性报道是最昂贵的报道之一,不论它花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综合成本都较的多。欧美国家调查性报道这几年呈现滑坡的态势,最核心的原因是经济上的负担太重。我到西雅图邮报,他一年搞一单,花20万美金的采访费用,然后他的工资又是20万美金,不幸的是他的报纸在09年底倒闭了,可能是因为他花的钱太多了,就倒闭了。中国整个新闻界的薪酬制度是比较糟糕的薪酬制度,我认为是让记者没有尊严的薪酬制度,是民工工资的薪酬制度,就是稿费制数量管理。你搬一个砖头,是泥巴砖、瓷砖、铁砖、金砖,是按篇数、按字数算的,这是毫无尊严的状态。香港、台湾、欧美都是年薪制,你可以从容的工作,目前我们团队也在实行年薪制,每年保障很高的薪酬。因为我是身受其害,所以我现在充分的借鉴和学习欧美国家调查记者的薪酬制度,然后来保障兄弟们除了流泪和留学之外,最起码不要更窘迫、更困顿,保障他们基本的薪酬,保障他们出差费用,保障他们出门安全,包括出门在外的意外伤害保险、交通安全保险全部上,这样也化减了报社了成本。还有整个经济对于媒介的收买,还表现在出资人对媒介的收买和广告商的媒介的收买。我跟香港《民报》的总编辑交流,他说他初创的时候经常被广告商左右,因为仅有的广告商就是几百个客户,任何一方撤资的话对他影响非常惨重。当他有几千上万广告客户的时候,某一个客户要抽广告额度,你抽吧,我继续发稿,就会赢得更多的客户,惟有市场化才能让媒介更加成熟、更加独立,我们很多媒介之所以不独立是因为我们市场化程度不够,所以自由的竞争才能出现独立的媒体。
但是我们现阶段的媒体却无法独立,我们所有媒体都是权力许可,特许才能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不像在新闻自由国家里谁都可以办,经营不下去倒闭就可以了,就像我们开餐馆一样。现在就很好了,互联网时代到来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微博、电子杂志了。
为什么好多中国调查记者,相对来说在经济上比较窘迫,有其基本的原理。纯粹的职业记者不允许任何与新闻有瓜葛的交易。当我对整个新闻专业主义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对做职业记者越来越成为自己坚定信念的时候,我认为这是我自己的判断和思想,纯粹做自己的新闻,用自己的新闻来换薪酬。
记者的使命是推动人类进步

第四个部分,是我们为什么做新闻?这是终极的问题,必须要回答,好多人说为什么做新闻还需要讨论吗,我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必须要讨论。传播新闻信息这是基础目标,中级目标是报告事实真相,终极目的是守护个人权利。标题看了以后大家可能会很诧异,当下媒体的异化。04年我对国内媒体做的简单的梳理,江苏的行人骑车被车撞倒以后头部撞过去,当地媒体报道叫做“骑车人中头彩”,吉林一个媒体报道一个农民工从楼上掉下来摔死,说“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当金钱变成唯一的价值标准,当利润成为媒体的唯一诉求,人的异化就难以避免,打着市场化的旗帜,将无耻进行到底。我们要反思我们到底为什么做新闻,终极目的是什么?人类是人的社会,没有了人所有的一切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因此人类一切的考量标准和支点,是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每一个人,不是人民、不是群众,是人。因此人类一切活动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安全、健康、自由、平等的活着,这是人一切考量的基础点,无论你做什么都是为了这一个出发点。我们作为新闻记者在这个时代关注人类生活中一系列的问题,希望通过展示我们人类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来改变现行不利于人们权利、自由、尊严、生命安全问题的解决,使这个社会更加文明,让每个人获得更多的自由。说到这里有人说人类有标准吗?人类是有标准的。什么是标准?没有一个正常的人,愿意被奴隶、监禁、强暴、杀戮,这就是常识。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自由的向往,对于权利的捍卫,是人类的常识,因此自由、权利、尊严是人类的基础。
所以记者的使命就在于以新闻力量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接着新的问题出现人生是职业的关系。很多人问我,你到玉树是救人还是拍照?我说救人,他说你不是记者吗?我说对不起,我娘生我的时候我是人,然后我是社会里面的公民,最后我选择了职业做记者,我可以做记者、检察官、木工,也可以做铁匠,这是人的基本常识、基本伦理。否则所谓先进的职业标准,恰恰是反人类、反人道的标准,就是不文明的标准。人类奋斗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更加自由,更加的有尊严,更加的拥有权利,这才是文明。因此首先是人,其次是公民,再次是一个职业的人。所以不能为了新闻而新闻,不能为了职业而新闻,要为人而新闻,所以要学会说人话,先做人后做事,人事人事,人在前事在后。
“把人当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什么是人性?我的理解很朴素,当别人痛苦正在流血的时候,你看到以后心里有疼痛的感觉,说明你有人性,当别人痛苦流血的时候你没有痛苦,说明你没有人性,当别人痛苦流血的时候你有快感,说明你的人性已经异化了。所谓我们要恢复到常态,恢复到正常人,恢复到人性,这是一个艰难的动作,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被异化的东西。
因此最核心的我这些年一直在尊崇并传播的是这样三句话。第一把人当人,每个人都跟我们一样。第二将心比心,你去换位想想,如果受访者是你,你怎么样办。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觉得这些基本问题解决的,关于新闻从业者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你把技术学的再好,可能给社会带来的祸害更大。道和术之间,道比术重要的多,这是我一直以来坚持的观点,把人当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什么是好新闻便影人而就。一篇好新闻并不仅仅是漂亮的文字,敏锐的嗅觉和技巧的处理,最重要的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检验一个国家与城市文明的标准,是对待弱者的态度,由此我认为检验一个媒体和记者良知的标准在于,对待弱者的态度。没有对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关注,何谈有良知的媒体,你在扉页上写上有良知的媒体,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在中国做新闻还牵扯到宣传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所谓新闻是客观发生事实的叙述,宣传是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传播活动,宣传行为的归宿是传着扬其道。还有一个概念就是激情与理性的关系,好多人在讨论一个记者应该是激情的还是理性的,大概03、04年的时候我做过一个总结,叫做“以激情之心关注,用冷静之笔记录”,因此记者的内心是激情的,因为我们都是普通的生命,都有普通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情感。记者的写作是积极的,应该有含多探究与感知的激情,一个急着要充满好奇和激情,你的性格里不具备这两个要素,很难在新闻行业里做记者有所成就。激情不仅是理论的陈述,老一辈新闻人对激情有同样的理解。林白水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史量才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不报,国将非国。第二个是理性,是思考的要求,更是操作层面的要求。
我讲了这么多,主体讲座已经完成。谢谢大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