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国青年报:南京政府微博——南京发布是如何运营的。

10月 9, 2012

《中国青年报》报道了南京市政府的官方微博的运营情况,总结了一下包括如下四点:(全文在后面)
1.南京发布的形象建构。这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决定,要把政府微博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那么,这个微博就要有情感、有喜好、有性格,当然,首先应当要有性别。网民发现,”南京发布”开始自称”小布”,也会和留言的网民互相调侃。”它会留言,说明它在认真看我们的回复!” “我从不认为作为政府平台,就该高高在上、爱理不理。” 赵伊汉说。
2.南京发布的信息来源.上班后,”小布”们根据各自的版块分工,搜寻适合发布的信息。为了找信息,赵伊汉会不停地浏览南京的报刊和旗下的网站,同时翻翻其他政务微博,和通讯员进行沟通。为了保证更新量,”南京发布”每40分钟左右就要发布一条新的微博,这就需要不停地选信息、改信息、发信息。

3. 南京发布信息发布流程。“每一条微博又是怎样炼成的?”小布”们每找到一条消息,就通过QQ群发布,所有人一起讨论。群审通过后,还要通过执行主编的”第二关”,把握措辞和导向,决定能不能发。第三关,如果出现政策、政务类的信息,还需要报给兼任主编的宣传部新闻处处长。这被他们称为”三审机制”,每一条微博都要经过仔细推敲。历经”生产线”重重工序之后的微博,最后才到达博主手指下,改成一贯的”清新”风格,与现在的170多万粉丝见面。这样的流程一天要重复走很多遍,一直排到晚上11点左右。”赵伊汉说,”而且我们不是单纯按审核的时间顺序发的。” 所有的微博,都被安排上自己的”档期”。

4.”南京发布”的信息核实机制。今年7月5日13时54分,有微博主爆料称,南京市雨花台区共青团路有一名9岁孩子因没户口无法上学,只能每天与母亲扫地。 当时值班的赵伊汉看到后上报,”南京发布”迅速启动了核实机制。短短1小时内,该路段的环卫队伍已经开始实地寻找这名照片中的孩子。 当天16时29分,”南京发布”确认此微博信息不实,经联系,微博主自行删除了这条谣言微博。从谣言到辟谣,仅仅用了155分钟。

“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对舆情处理更主动了,也更亲民了。宣传部门的新闻工作应该以人的出发点来考量,注重人的感受。微博的互动,就更明显地以人为本。”黄伟清说。

 

政府微博背后的”80后””90后”
本报记者 庄庆鸿 实习生 苏希杰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0月09日 03 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