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勤:在中国如何做调查记者(新闻专业主义阅读材料2)

12月 12, 2011

63f9bc76jw1djc06ylcymj.jpg

主讲嘉宾:《经济观察报》总编助理,调查记者王克勤。
主题:在中国如何做调查记者。
作为一名资深调查记者,王克勤称媒体人的责任是打开灯光,这些年一直在尊崇并传播的是这样三句话。第一把人当人,每个人都跟我们一样。第二将心比心,你去换位想想,如果受访者是你,你怎么样办。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克勤:很高兴跟各位同学一起分享我这些年积累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及经验。感谢清华新闻学院,感谢新浪传媒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我谈的很多东西都是我这些年土法生产、土法制作的一些土经验、土办法,希望清华的同学们不吝赐教,多多的指点、多多的批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纽约客关于胡舒立的报道:禁区(新闻专业主义阅读材料)

12月 12, 2011

 

2009年7月20日出版的《纽约客》刊载了一篇介绍原《财经》主编,现《财新传媒》创始人胡舒立的一篇文章,The Forbidden Zone。作者是毕业于哈佛大学,驻扎在中国的美国记者Evan Osnos。

禁区(The Forbidden Zone)

《纽约客》2009年7月20日

作者:EVAN OSNOS

译者:方可成(http://www.fangkc.cn)

2008年5月12日,《财经》双周刊创始人、主编胡舒立正在北京西郊的一家宾馆主持一场奖学金项目学员典礼。一条短信告诉她:四川省发生了强烈地震。她向身边的钱钢凑过去,请这位曾经报道过唐山大地震的资深新闻人估计这场地震带来的破坏情况。钱钢判断:至少这场地震没有发生在大家熟睡的时候。但很快,他就意识到:学校正在上课,“学生们的伤亡将会很惨重。”

胡舒立出发前往北京市区,在车的后座上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工作。她指挥员工租赁一台卫星电话,并派出一队记者前往四川。身材小、健谈、好斗的胡舒立——她手下的一名记者在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觉得她就像一位“女教父”——决定报道这场地震,尽管在中国,报道这样规模的灾难将有政治上的风险。当这个国家在1976年遭遇上一场大地震时,政府将报道死亡数字的新闻压了三年。

但胡舒立已经因洞察言论自由的边界而成名。自从创办《财经》十余年来,她尖锐地挑战了中国媒体梦游般的形象。《华盛顿邮报》的David Ignatius对我说,她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复仇天使”。当其他顽强的中国记者被拘捕或噤声之后很久,胡舒立仍然留在主编的位置上。在中外媒体上,她经常被描述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而她仍在从事自己的事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