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主按:
把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传播学院列入07新闻论文参考题目,因其近两年的一些行动,让我们感到些许新气息,研究一下何妨。
初畇畇要考研,还想写好论文,有点纠结。最后论文选了这个题目,考研也报考了汕大。一直没问她考汕大,是不是和我的“忽悠”有关。
结果是考研失利,论文成功。
“人生重要的是经历”,已是烟台报社记者的初同学,这样告诉我。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论文体会
初畇畇
从学年论文的开始到毕业论文的结束,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就像张建军老师说的都是眼泪、又都是收获。
收获很多,首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其优点与不足有了充分了解,这个过程坚定了我考研的信心。其次,论文中用到了很多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从曾经课堂上的懵懵懂懂到实际中的灵活运用,在我的亲身实践中真正的学习到并掌握了。第三,通过一篇简单的论文我认识了很多人,如长江新闻学院院长陈婉莹、副院长范东升、学生韦文毅等。两位院长于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及时回复我的邮件,认真对待我提出的每个问题,虽然不是受宠若惊,但也是感激不尽的。新认识的那些学生,像韦文毅、方泽仪、苗雨露、拾叁等人,虽然我们都是通过网络联系的,但是他们却像朋友一样帮助我,给我出谋划策,特别是在我做调查的过程中,他们帮我修改问卷、联系更多人参与,并在交谈过程中告诉我学院的真实、具体情况,让我虽然没有亲身前往学院,却对很多事情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把握。
当然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在张老师(军哥)的严格要求下,我不断的遭到批评,不断被打击,又不断地被激励。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有问卷调查和采访的环节,需要草拟调查问卷和采访提纲。每次我精心设计、反复修改无数次的问卷和采访提纲拿到军哥面前,都会被批评的体无完肤,几乎是从军哥看的的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都是错误,都是不足,都是无逻辑,都是浆糊,都是批评,都是需要改的。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见面中,看我的采访提纲之前,军哥有说有笑甚至是眉飞色舞,可是自从看到我材料的第一眼,态度就转了一百八十度,表情特别严肃,神情低落甚至是失望,让我一度很内疚,自责为什么不能提前考虑到这些问题。于是我就很害怕跟军哥会面谈论文,因为每次我都会被批评。在越挫越勇之后终于将论文呈现,也感谢军哥一如既往的严格要求和认真负责。这些过程都是美好的回忆,我相信若干年后回忆起来我还能想起曾经的痛苦与欢笑,这是一笔财富。
另外在写作过程中一直有种担心,对于新闻教育,我只是以一个学生的视角看,我并不太了解新闻教育的其他视角的观点。我害怕别人说,一个还没出校门的学生怎么敢对新闻教育这么大的课题品头论足。尽管现在这种想法还没消除,但是希望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另一个疑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写的越多越发现像是在给这个学校做宣传,并且论文中没有写到任何跟新闻学或是传播学理论有关的东西,这种疑问一直缠绕着我,让我有换选题的冲动。后来在阅读了各种新闻学专著以后发现新闻教育其实是新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担心也就释怀了。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样本数量太少,我所拥有的学生资源仅仅是微博、人人网、部分邮件联系人,虽然也通过范院长的微博征集到其他人填写问卷,但是参与度还是不太高,在将调查数据运用到论文的过程中我自己都觉得样本太少,不具有说服力。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决定亲身前往汕大做调查,并面访陈婉莹院长。但是陈院长临时回香港,加上其他事情的耽搁,不得已我将已经买好的车票退掉,没有亲身前往汕大,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当然采访过程也是曲折的,对范院长的采访过程很顺利。我是10月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陈婉莹院长邮箱的,在邮件交流过程中,陈院长一直是用英文回复我,这让我很焦虑,生怕面访时陈院长也用英文跟我对话,以我的英语水平肯定很难应付。跟陈院长约访遇到了很多困难,因为陈院长在汕头、香港等地任职,最近又在南非出差,行程忙碌不定,多次约访都失败。整个过程经历了网络Skype聊、面访、邮件采访、等待、网络Skype等曲折反复,几乎将我的信心消耗殆尽,但在军哥的鼓励下,我还依然坚持等待着。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了记者的艰辛,并学会了为人处世的一些技巧。
如果重新来过,我想我会好好安排时间,提前做好调查和采访工作,为论文写作早点准备材料,而不是将这些重要的事情放在后面。另外,在采访过程中,如果被采访人拒绝面访、拒绝Skype,只同意邮件采访时,要合理安排采访问题,不能将所有问题一股脑都发过去,被采访对象会以问题多没时间回答为由而再次拒绝。而应该分部分发问题,让被采访人回答某几个问题后再追加其他采访。在我的忙碌过程中,其他组同学曾经善意的给过我质疑,为了一个小小的论文至于费劲精力做调查、做采访甚至要大老远的去汕头吗?我想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不但要做这些事,而且要做的更好。因为我交出的论文所用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我的一手材料,我敢说我的论文所提供的材料具有说服力,因为每个环节都是我自己亲自在做,没有掺假,也不可能掺假。也建议下届人,不要仅仅使用一种文献参考法写论文,那种纯理论研究既不容易获得突破,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创新与收获。虽然整个过程中张老师的要求很多,也很严格,但是这恰好证明了严师出高徒,希望我的论文成品能得到张老师及各位新闻教育人士的肯定,也希望各位看官能从我的写作中获得一点点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