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读性(readability)指文本易于阅读和理解的程度,影响因素分三大类:
(1).客观因素:文本;
(2).主观因素:读者;
(3).环境因素。字体设计、字号、字距、印刷质量等版面因素。
2.针对第一类客观因素,文本而言,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弗雷奇的研究,并给出了英文易读性测量公式和人情味公式(如下图)。
3. 德尚(Dechant)和史密斯(Smith)研究认为英文阅读材料的易读性受下列16大因素影响:
1.词长;2.不同词的比例;3.句长;4.人称代词;5.音节数;6.代词数;7.词缀数;8.介词短语数;9.依据词汇表所确定的难词数;10.使用简单句还是复杂句;11.事实密度及其不常见性;12.插图数目;13.趣味性及写作目的;14.概念负载量——词汇的抽象程度;15.材料的组织及印刷版式;16.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 。
4. 中文易读性的四大影响因素(就文本而言):
(1).字:根据现代汉语频率表,常用字易于理解。 另外多音、多义字影响易读性。
(2).词: 常用词易读,汉语频率词典的前1000高频词使用累计频率占73.13%。成语、典故、专有名字、术语等词影响易读;人称代词多易读。
(3).句子:短句易读,一般认为20个字以内的句子为易读。清华大学中文系罗振声建立了现代汉语句型研究语料库,从中总结出209种汉语句型,分为高频、次频、低频以及生僻等四级句型。高频的句型相对易于阅读,生僻的句型难以阅读。
(4).语法、句法、修辞影响易读性。
陈阿林(重庆师范学院计算机中心)和张素(西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撰写的论文《中文阅读难度模型及易读性公式探索》设计了中文易读性测量模型,如下图。
以上为《传播学》第二讲“信息”中涉及易读性部分的总结和思考,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