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憨豆穿越电影《烈火战车》,电影原型埃里克·亨利·利迪尔(Eric Liddell)。利迪尔先生与中国和天津有着密切的联系。
埃里克·亨利·利迪尔(Eric Liddell),中文名李爱锐,1902年在天津马大夫纪念医院(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现址为天津市口腔医院)出生 。
此后5年,他都和身为传教士的父母一起居住在天津英租界剑桥道70号(现天津重庆道38号)。
1907年返回英国读书。
为了参加礼拜而放弃奥运会百米赛跑,却在不擅长的400米夺冠并打破世界记录
1924年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8届奥运会,夺得400米赛跑冠军。
1924年利迪尔参加在巴黎举办的第8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程赴法时,利迪尔才知道百米预赛将在星期天举行。作为基督徒的他坚守主日的敬拜,在信仰与比赛的矛盾中他选择了信仰,即使英国王室施加压力也不更改,退出比赛。
利迪尔的选择震惊了巴黎赛场,也在英国国内引起轰动,他被一些人指责为叛国者。英国选手林赛勋爵见状,主动把自己参加400米赛的权利让给了利迪尔,因为那场比赛不在安息日举行。
利迪尔经过几周的苦练,竟出人意料地以47秒6的成绩打破400米跑的奥运会纪录和世界纪录,夺取该项目的金牌,还获得了200米跑的铜牌。
而100米跑金牌被另外一位英国运动员哈罗德·亚伯拉罕获得。 他的这段传奇故事,以及哈罗德·亚伯拉罕做为犹太运动员顶着反犹主义压力参赛的故事,1981年被拍成电影《烈火战车》(英文版,也译为《火的战车》)。该片夺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大奖。《烈火战车》的音乐是世界著名的经典体育音乐,各国的运动会都会播放的。
烈火战车 Chariots of Fire (1981)
在体育生涯的巅峰,来到中国宣教和办学20年
1937年新学中学年刊上刊登的照片,本校英籍教师埃里克·利迪尔先生(照片后排左数第五)与学生运动员的合影,他们在当年获得天津市中小学运动会田径和团体两项大奖。
1925年,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利迪尔回天津成是新学书院(现天津市第十七中学)一名教师。成为这个教师这个过程,利迪尔经受一番严格的考验。”先考试,写下一份决心书,还被安排到中国一个贫困地区实习了一段时间,又返回学校通过一次答辩,详细论述自己的见解和决心,此后才登上新学中学的讲台。其间,利迪尔还专程到燕京大学学习了1年中文”。 在新学期见,利迪尔负责中部的理科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他还曾为民园体育场的建设提供咨询建议。
1934年,利迪尔在天津联合教堂(今和平区浙江路一带)与加拿大籍女护士弗劳伦丝结婚。数年后,他们的大女儿帕特丽夏、二女儿希德相继出世,由于当时远东战云密布,利迪尔便将家人送往加拿大避难,此时妻子又怀有身孕,在加拿大,为他生下了第三个女儿慕莲,但遗憾的是,直到利迪尔去世,也没有能够见到这个最后出生的小女儿。
二战期间,英国与日本曾进行战俘交换,据传丘吉尔曾亲自将利迪尔列为名单第一,但利迪尔自己放弃被营救的机会,换了其他人。1945年2月21日深夜,利迪尔因脑癌病逝于山东潍坊集中营。 后山东潍坊建立的埃里克·利迪尔纪念碑和纪念馆。
利迪尔一生中所获得的最后一块金牌。1992年,利迪尔的侄女代表利迪尔的女儿将利迪尔生前所获的最后一枚金牌及一座参加比赛所获得的银盾奖杯和书籍捐赠给他曾经执教过的天津新学书院。这块金牌是1929年利迪尔在天津民园体育场举办的万国田径赛上,参加400米比赛获得。
2008年三部关于利迪尔的中文传记问世
2008年曾今与利迪尔有过交往的天津人于文级,历时15年,撰写了一本详细记录李爱锐一生的《李爱锐传略》由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奔跑人生–生在中国、献身中国的英国奥运冠军
作者: 约翰·W·凯迪
译者: 况志琼
踏着戴德生的足迹
原作名: Eric Liddell: Pure Gold
作者: [美] 大卫·麦卡斯蓝
译者: 苏心美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年: 2008-2
后来热爱他的人们组成了利迪尔基金会,继续从事慈善和关怀的工作。
在日本集中营最后的日子里,他曾赋诗一首,表述了对人生的感慨:”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虽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条跑道上,但每个人所做的事又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义也便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