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出了一道论述题“用涵化理论分析青少年与网络游戏”。我知道TA们应该有话说。平时聊起来,男同学玩魔兽、大话、跑跑卡丁车,女同学也有不少卡丁迷,劲舞迷,一个个说起来滔滔不绝。平时上课在讲传播案例时,特别申明大家“一分为二,辨证看问题”,要有自己的思考。改卷子时,看着写的满满的卷子,不再轻松,近一百多份卷子,没有几个人能够讲自己玩游戏体会到的快乐,而是近乎一色的“新华语”“人民日报语”。一个玩游戏的后来在qq上告我,“觉得这样说最保险,能拿分”。强大的大众传播系统将体制话语,深深烙进了个体的头脑,习惯性话语表达信手拈来!掩埋真实想法。
所以这样“唱歌”,“跳舞”,“跑步脚印”,不必觉得奇怪,都是习惯性动作,因为这样最保险,能拿分!管他有40亿双眼睛,还是13亿双眼睛!
真实现在是最稀缺的资源,求真是最缺乏的精神。
你都给低分,下次就没人敢这样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