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对中国博客(blogger)做一些访谈,很久前对blogger佐拉(周曙光)访谈过,今天贴上对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的访谈,内容关于媒体、互联网和新疆断网的影响。希望能将这个中国博客(blogger)系列访谈坚持做完,内容会陆续发在我的blog上。
另:本blog原有的cn域名因众所周知原因,前一段被停止解析,申请了zhangjianjun.info域名,blog已经全部切换到新的域名,当年年幼无知用cn域名,俺正在为此付出代价,烦请各位链接朋友,更新一下链接地址,订阅rss的朋友,用feedsky地址订阅,http://feed.feedsky.com/zhangjianjun .
一.贺卫方与博客(blog)
贺卫方(1960年-),山东省牟平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法学家,《中外法学》主编。网名守门老鹤。2001年第一期《中国青年》把他列为将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个青年人之一。2009年3月开始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更多介绍见参见维基百科。
贺卫方博客名为:賀衛方的博嘮閣
1.开设时间:2006年2月9日
2.开设站点:新浪博客
3.现有博客文章:837篇(截至2010年8月4日5:40,以下数据皆为这一时间)
4.博客访问人数:820万人次(8,217,244)
5.博客内容有10类(括弧中为文章数):
博客中的博主自我介绍:
贺卫方,网名“守门老鹤”。大饥荒年间出生,家在山东牟平——过去叫县,后来改作“烟台市牟平区”,很有些城市化的味道,不过我还是更喜欢说牟平县。老家地处烟台与威海两市之间,近海,方言有特色,同乡好友、山大学者罗福腾氏有《牟平方言词典》行世,让牟平在语言学界小有名气。十八岁离家,远赴巴渝读法律,命运和口味都为之一变。四年后到京,读外国法制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留中国政法大学,做不讲课的教师,编辑《比较法研究》季刊。在学院路四十一号院蜗居十年后转会北大,成为讲课的教师,编辑《中外法学》双月刊(按:自2007年8月起不再担任《中外法学》主编),偶尔发表点文章。很庆幸生在一个有大学的时代,使自己这种既不喜官场气息又不懂经商之道还恐惧农耕之累的散木之人居然可以过上一种不失尊严的生活。
二. 访谈实施情况介绍
- 受访者: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
- 访谈者:张建军(www.zhangjianjun.info)
- 时间:2010年6月21日15:01-15:45
- 方式:电话
- 整理:陈静、李静
三.访谈内容 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一.媒介与互联网使用:1997年开始用上网,北大一塌糊涂BBS的资深用户,2006年2月开始写博客,主要在新浪博客。传统媒体只看南方周末。互联网成为主要信息来源。
1.问:您大概是什么时间开始使用的互联网的?
答:应该比较早,开始发电子邮件,应该是在1997年开始使用,后来用各个论坛、bbs,《中青报》曾经有一次采访我,谈作为一个“bbser”(他用了个新词就是“bbs+er”,就是做为一个特别热心在bbs上参与讨论的人)发表一些看法。过去北大有一个著名的网站叫“一塌糊涂”,我在那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内部的互动社区,后来做博客的历史是从2006年开始吧。
2.问:我看到的好像是在2月9号
答:对,是2月9号
3.问:您刚说用论坛,“一塌糊涂事件”后来被关停了,看到您发表过公开信,你除了上“一塌糊涂”之外,其他的论坛呢?
答:有“世纪中国”,被关掉了;还有天涯的“关天茶社”和“法律论坛”也有一些参与;然后在凯迪网的“猫眼看人”。我的印象是在“猫眼看人”注册过一个ID,但是后来我都忘记了,后来就再没怎么上过。但是只是看而已。现在主要还是依赖博客发表一些观点。
4.问:主要是在新浪的博客是吗?
答:恩,对
我看到法律博客网也有您的博客,那个博客是您自己开的吗?
答:是法律博客的主持人邀请我过去的,但是实在打理不了那么多,一段时间是我这边(新浪博客)更新以后,他们的工作人员帮助我更新过去,也有一段时间没更新了,就放弃了。象搜狐、腾讯、网易、天涯啊,似乎都有我的博客,那些博客基本上很少更新。现在还有财经杂志。
5.问:您现在使用的传统媒体有哪些?
答:南方周末,从获取新闻资讯的角度其他的媒体基本上就很少用了。
6.问:大部分还是依赖在互联网获取信息?
答:对,是互联网
7.问:您有没有使用手机来上网呢?
答:没有,可能和年龄有关系吧,对特别时髦的东西接受起来不是特别快。
8.问:您有没有用新浪的微博之类的?
答:没有,有人在上边用我的名字注册,后来我请朋友帮我声明一下,那不是我,我怕导致一些乱七八糟的事。
二.新疆断网影响和看法:单纯教学可能影响不是特别大,对科研信息检索影响很大,国际学术交流几乎中断;开始手写信交流;大规模断网法律程序有问题;断网不是从新疆开始的,是从西藏开始的。不要形成一种惯例性的做法。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把相关区域的网络给断掉。
1.问:那我们这个问题就到这,下面讲一下断网给您带来的影响,“7·5”断网对您在教学上有什么影响?
答:单纯教学可能影响不是特别大,不过科研和教学本身不是特别能分得开,因为我们虽然曾经上过几次课(这个地方没听清您的话)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在涉及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了解一下新进的一些学术进展,有哪些相关的文章发表出来了,做一个增补和参考,这个时候如果断了网的话,就没办法获取这方面的资讯。
另外呢,过去没有断网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来辅助我的教学工作。比方说,我可以将参考书目放在博客上叫大家去下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听取学生对我的课程的建议、看法,这些都非常重要。
![]()
2.问:有没有现在还给您留下比较深刻的记忆,(断网)带来比较大的一件麻烦事?
答:就是我个人觉得石河子大学他们的图书馆有一些书藏的并不是特别全,我给大家推荐的不少的书、文章,本来想给他们提供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资讯。然后,甚至我把我过去自己相关的一些文章放在网上让学生们能够下载,最后都没有办法,学生们感觉到可读的课外的东西不多。
3.问:那科研方面呢?
答:我觉得现在大家做做一个研究的时候,其实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习惯就是到一些个相关的网站上检索一下前人的研究已经进展到怎样的程度,任何的所谓学术研究,都应该是在一个已经既有的基础之上,再往前能够推进一步。但是,断了网以后完全是井底之蛙了,连井底之蛙都不算,因为井底之蛙可能都能看到井口大的天,我们连那么大的天都看不到了。所以我觉得对科研的影响非常的大。不仅对我,对新疆其他的城市从事研究的朋友都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
4.问:我们调查以后也觉得,大家对外的资讯中断后,麻烦还是非常大的。
答:对,而且还有一个跟科研相关的事情就是,你投稿子都没法投了,现在杂志社发表学术文章都是电子版,无纸作业,算是低碳学术吧,也非常的便利,因为一篇文章就不需要重新排版了,只是校对一下就可以。但是,你现在通过邮局给人家寄一个打印稿,对方就不是特别方便,像以前的那种软盘也基本上都没有了。有一次我给《南方周末》写文章,只好用打印稿传真传给报社,然后报社在重新给录入,我觉得这个(文章)短一点还好,要是学术文章一两万字的的话,这个录入工作量就很大。
5.问:您作为一个公共知识份子,在很多个社会公共话题上、在媒体上也不断发言,这方面的影响有多大?
答:对,一下子你都不知道社会发生了什么事,真的是闭目塞听。我记得在“7·5”之前,断网之前我还是比较活跃的,当时有一个“邓玉娇案”,我连着写了五篇文章,也只是断网之前的最后疯狂。
6.问:当时是已经到了新疆了吧?
答:在新疆。
7.:那这次网络管制对您的学术交流方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呢?
答:凡是国际交流基本都无法进行,不要说没有e-mail、Internet,连长途电话都掐断,所以说那段时间开什么国际研讨会都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去国外参加学术研讨会完全都不成。因为也有不少国外的朋友给我发的电子邮件或邀请函都收不到。
8.问:那这个影响大概有多大呢?有量化的概念么?
答:这个就很难量化了。
9.问:那生活上的影响有多大?
答:生活上,大概平时朋友之间的联络,这个通讯系统没了,然后相互约定任何事情都只能打电话。有时候内地的朋友发短信过来,我也不知道。运营商也不去告诉大家新疆网络断了,所以也会产生一些误会,说你这个人怎么回事,不回短信。
10.问:这也是比较大的一个影响了。那您跟北京的家人是怎样联络的呢?
答:那还好,反正是我是第一时间就告诉家里边短信没了,要有什么事儿就打电话。不过是电话费用增加而已嘛。
问:我看见您去烟台和东北等地进行交流,那这个是怎样联系的呢?
答:这个是国内的么,可以打国内长途电话联系。
问:那您那段时间的长途电话费用是不是很高呢,拨打长途方便么?
答:对对,那段时间的长途话费是比较高的,拨打还是比较方便的,手机也可以直接拨打。
问:那邮局的使用平率有没有比以前有所增加?
答:倒是少有的写了几封手写信,通过邮局寄出去,大概写过3、5封吧。当时我也没有那么太多的要紧的事儿。
问:那您寄信主要适用于联络什么呢?
答:就是有一些会议、邀请之类的,我不能参加给他们做一些解释。还有就是有一些朋友,他们遇到一些案件的情况,他们写信到新疆去,我就给他们手写回封信。所以说还是挺难得的。呵呵,我都好多年不手写信了。
问:我看您后面一段时间博客又能更新了,我想可能是您回到北京了,那在新疆的时候,之前有没有更新呢?
答:博客的更新,基本上都是我出来开会、到内地来办事儿的时候来进行的。中间出现了长达一个月没有更新。
问:那您也就是借着出来的机会才能去更新?
答:是的。所以我的朋友们都是一看我博客更新了,就可以确定我一定不在新疆。
1.问:那您觉得断网有没有一些“好的效果”出现?对您个人来讲?
答:我觉得其实,倒也没有什么让人觉得好的效果,客观上来说人会瞬间变得安静下来,然后你就觉得没有必要晚上熬夜灌水,过了两天就慢慢的觉得可以读点纸质的东西,我跟学生们说也应该珍惜断网的时间,好好到图书馆借几本经典的书回去看看。但是如果我们会自我调节的话,不断网也能够做到这一点,自我调节的比较好的话。所以我倒也不觉得这是什么断网的好处。断网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从法学的角度来讲,首先这当然是一个程序上边的问题,这样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举措,对于许多的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其他一些相关的权利,包括我们发出声音的权力加以剥夺,这样的一个做法,我觉得本身是要一个法律上的程序。政府做这样的事情,明显涉及到包括法人,包括其他个人的财产问题,有一些开网吧的人呢就完全在那段时间歇业了,这个利益涉及到的方面非常的多。那么,采取这样一个很大的举措一点提前的论证都没有,一点人大的程序都不走,说断整个新疆全断掉,我觉得这是一个法律上的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又不知道在中国这个政府体系下利益的权衡,有时候所谓的我们要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就把这个事情给搪塞过去了,我觉得还是个挺大的问题。
2.问:就是在法律的程序上没有
答:对
3.问:是否给高校解释这个事情?
答:没有。管制就一直这样持续着,最后说开放也就开放了。
4.问:2009年12月逐渐开放一部分2010年3月再开放一部分直到5月份彻底开放对于这个开放的程序,大学和社会其他机构有差别吗?
答:基本差不多,没有多大的差别。就是人民网、新华网几个主要的网站先开放,新浪、搜狐有所谓的新疆版,这个和其他朋友看到的版面完全不一样。然后才是一个比较全面开放。总共持续了近8个多月吧。
5.问:看到您一次关于新疆的会议提出“对新疆要真正的实现自治与民主,通过超越血缘关系的多元化,重整利益格局,推动现代思想作品通过民间语言传播”,就断网这个事件在更大层面上来看,您有什么评价呢?
答:我觉得他会带来一个很大的后遗症。这个断网不是从新疆开始的,是从西藏开始的。我觉得不要形成一种惯例性的做法。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把相关区域的网络给断掉。我认为这个断网,不仅仅是妨碍了人们的沟通而已,它也让人们感觉到新疆太特殊,新疆就是一个被剥夺权利的地方。我认为这会产生的一个很坏的后果,心理上的后果。
问:我还看到您在《南周》上谈新疆的新文化只是刊登了三分之一的内容,剩下的有没有在您的博客上贴出来呢?
答:对,只有三分之一,博客上也没有再贴。完整的版本有,一直没有一个时间来把它修订,完整版还是需要在一些方面进行增补和修订。
问:那您方便的时候能给我们发一份么?我们在看了之后也觉得得到了很多启发。
答:好的,可以。
6.问:有些人认为断网以后能阻断一些所谓的非法信息的流通与传播,您是怎么看的呢?
答:这个我不太知道。因为一方面这是他们内部的信息,我们不知道是怎样的。我觉得断网也使得打击这种非法策划非法行动者耳目变得不是那么灵通了。他们没有办法了解这个上面有什么动态。所以我觉得这是两个方面都可能有的。(这个听的不是很清楚)
7.问:我们也在调研中对底层的网民做了一些了解有些人就有一些想法。
答:我的博客中也有这种留言。说有人被杀掉,你居然还因为只是上不了网就在这大发牢骚。
8.问:有些人也比较担心这个断网到底有没有效果啊?还有些人一听我说新疆的互联网中断,就觉得这个地方很危险很糟糕很混乱,但是可能实际上呢情况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严重。
答:是这样的。如果外部的人真的关心新疆的话,他们会有一种恐慌感。就好像沦陷区一样的感觉,什么情况都搞不清楚,不知道怎么回事。总体来说,事情最重要的是需要法律论证程序。采取一些措施,必要的时候可以戒严,这都是可以做的。但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是一个共和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你不可以完全视人民的权利为无物,愿意怎么剥夺就怎么剥夺。
三.个人博客的使用情况:每天上网4小时左右;2006年开始写博客,每次更新博客15到20分钟;博客好似自己办的一份互动报纸,博客的魅力在于互动,第一时间知道读者的想法;读者回复都看,选择性回复;报纸上发不出来的可以在博客上发表;为删除博文的问题跟其他几位法学界的朋友也一起提出过一个抗议;2009年开始博客删文章现象开始减少;对博客的期望,就像对现在中国,整个这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期望一样,扎扎实实把博客做好。
1.问:我还看到您在您的法律博客里面(有一些文章),那个博客是您自己开的吗?
答:是,也是他们法律博客的一些主持人一定要求我过去,我实在实在打理不了那么多。有一段时间基本上是我这边(新浪博客)更新以后,被他们那里边(法律博客)的工作人员帮助我更新过去。也有一段时间没更新了。就放弃了。
2.问:那主要就是在新浪这边的博客?
答:现在就是说有许多镜像:搜狐、腾讯、网易,还有天涯都有我的博客。那些博客基本上都很少更新,现在还有《财经》网。
3.问:您现在主要是新浪的博客在打理,是吗?
答:恩 对
4.问:从06年您开博到现在您一共发了825篇日志,访问的用户一共有792万人次。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那您个人觉得这个博客有一个什么样的看法呢?
答:这个还不算一个很大的数字吧,还有人比我这个大得多,呵呵。我觉的虽然付出很大的心力来进行博客的更新,但是还是挺值得的。前不久有一个网友说,基本上我的博客可以被视为一个网络大学。要是从头读到尾的话好像就能获得很多收益,我个人当然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乐趣。
5.问:平时更新一个博客大概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呢?
答:取决于是否插入什么图片啊、资料啊什么的,有时候长,有时候短。要是没有图的话就会比较容易,但是个别的时候会很麻烦。就是你文章里面要是有某些敏感词,你好不容易发上去,还给你删掉。
6.问:那么平均 大概发一篇博文需要多久呢?
答:一般平均来说得要15分钟或者20分钟左右。因为有时候要校对,字体有没有变化,还有标题字体、署名字体、长段落什么字体,都要进行修改校对。
7.问:一般来讲您一天上网花费的时间大概是多久?
答:大概总共加起来在4个小时左右吧。
8.问:我看到您这个博客里面内容比较丰富,除了关于法律的以外还有关于个人的生活,还有您的摄影的作品在里面。所以说这个算是个人的一个门户么?
答:对于我来说就像一份自己创办的互动的报纸。
9.问:博客的留言您都会看么?
答:我都会看,回复的并不多。
10.问:所以我在后面看见你在博客文章后面直接做一些回复。有时候,也会把一些留言摘出来专门来发一个文章说,是么?
答:感觉一些比较重要的留言值得保留下来。我就会把它摘出来,弄一个编者案什么的。
11.问:您是如何来看待博客这种互动方式的,对于您来说有什么意义?
答:我觉得这是博客最有魅力的一个地方。因为传统的报纸上你发了文章,你不知道读者怎么看你,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知道。但是博客你发上去之后,很快就会有不少跟帖,来看你的文章,说出他们对于你的文章的一些看法。会从中获得许多的收益。
![]()
(贺卫方摄影作品)上海郊区佘山之巅的大教堂内景。我第一次到这座修建于1930年代的教堂,雄伟的气势和美丽的彩绘玻璃令人印象深刻。12.问:这些是对于您也有许多的启发是么?
答:对,那是当然的。我从中也收到了不少的启发。而且博客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你在纸媒上发表文章,通常会被删节,有时候是因为篇幅的关系,有时候在某种情况下是违碍的原因。纸媒的发表比网络更为严格一些。所以,我经常在纸媒上发表文章之后,再把那篇文章发到博客上,会把被删节的部分再恢复回来。我认为博客上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够准确的表现出自己对于事件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13.问:也就是说我作为一个传播者在少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之后,我自主发言的权利也就大一些。
答:对。有相当一部分根本在纸媒上发不出来的东西(可以发在博客上)。比如说我偶尔发表一篇社论——博客社论,呵呵。我这些社论写的时候就没有准备在纸媒上发表。
14.问:那有没有传统的媒体来找您说认为你某篇文章可以在媒体上发表出来?
答:也有一些这样的情况,包括有些报纸或者刊物,他们在网上搜寻一些自己需要的信息。我最近就发现包括赵作海案、邓玉娇案,有些报纸就说北京大学贺卫方教授认为如何如何。实际上他们并没有采访我,他们是从我的博客上摘取了我说的话,但是给读者一个印象就是我或许接受过他们的采访。
还有就是,在博客上写一个比较简洁的观点,然后有一些媒体的朋友会说,这个是不是可以发表一下呢,我就说我这个还需要再充实一下、丰富一下。就像过去曾经写过,对于汉语拼音的一个意义,我也是先发表在博客上,后来《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就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然后就希望我这个文章能够增补一下给他们。这个时候我操作的规程就是先把我博客上的这篇文章给屏蔽掉,一般的纸媒都不希望自己的文章已经在其他的地方被发表了,而且还是在网上,所以我就把它在修订一下,等杂志发表出来以后,我这边在发表一个全文。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互动方式。
15.问:有新浪的网友说您的博客里出现的留言被删除,文章被锁定等现象,这方面您是怎么看的?
答:开始那段时间,博客建立不久,我就感觉到这种删帖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有一个功能是叫做私密回复,就是我自己登陆后能看到(被删除的文章)。而过去是直接删掉。后来我跟其他几位法学界的朋友也一起提出过一个抗议,但是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后来还是有删。但是再过一段时间,我记得好像是去年开始我博客文章删除就越来越少了。就像去年我对于包括司法改革方面的开历史倒车的一些做法的非常直面的一些批评,比我自己预期要好,(自己)感觉肯定要被删掉的,最后没有被删掉。就是被删掉文章之后的跟帖。现在是,删博文的情况少了,但是删跟帖的情况越来越多了。被删掉有时候特别麻烦的是,有不少人认为跟我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删除了。我说这真的是特别冤枉,也说不清楚。后来我只好在左侧的公告栏上面发了一个声明,除了广告和骂人贴,没有讯息的帖我会删除,其余的我都不会删除的。
![]()
贺卫方在blog里的声明
16.问:那您在说您博客删除情况的改变这一现象时,您认为这是网站方面在策略上面的一些调整还是您在发文章的时候更加注意会不会被删除这一问题的结果?
答:现在看来,如果是你触及到一些新闻管理部门,那么这种文章很容易被删除。要是你不是批评新闻管理部门、宣传部门的问题。而是其他领域的问题的话,可能这个安全程度就会提高不少。这也是特别有趣的一个事情。
17.问:所以说您在发文章的时候也有一些关于这样的考量了么?
答:稍微有一些吧,其实,在中国这个国度你永远都要先给自己做一个自我审查。
18.问:看来在法学界也是,我们在新闻媒体人里面的自我审查可能比较厉害。
答:对,那会更加厉害的,哈哈。所以说你们还要过五关斩六将的。有时候我们要是回答记者提问的话,说激烈一点问题不大。太过激烈了,报社的领导也会把它删掉。担心太过激烈了会给报社带来麻烦。
19.问:那您认为想新浪站方这种删除文章或者留言对于您的意见或信息观点的传播的影响有多大?
答:我不是一味的追求激烈话的人,我还是倡导一些比较理性的沟通风格。有时候,我个人的文章被删掉,知道可能是有他某方面的需要(博主:这个地方听不清楚),也是可以理解的。确实是有些观点,现在的官方没有办法接受。所以我自己也没有怒火中烧。
20.问:根据我们的观察,我现在看您的博客是通过一个google reader的阅读器,就是说您那里一发表文章在我的阅读器里就会出现。到时候即使是新浪删除以后呢,这个文章在我那个阅读器里还会保留下来。另外还有就是许多搜索引擎它会很快的抓去博客的内容,有快照什么的,就是即使删除了,它在那个里面也会保留下来。所以就是说现在互联网的开放和他的这种趋中心化,根据我们的了结是说他不会因为个别的删除有特别大的影响。
答:对,是这样的,还是有意义的。
21.问:您对于您的博客下一步的期待是什么?
答:呵呵。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期望。我觉得就像对现在中国,整个这个国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期望一样。这种东西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你想人家有十年的,我相信这个东西就会有非常好的一种影响,一个积累。所以我觉得扎扎实实把它做好,这个比去寻求某种突然(这个地方听不清)能够达到另外的境界要重要得多。
e4 b8 ad e5 9b bd e5 8d 9a e5 ae a2 e8 ae bf e8 b0 88 ef bc 882 ef bc 89 ef bc 9a e8 b4 ba e5 8d ab e6 96 b9 e7 9a 84 e5 8d 9a e5 94 a0 e9 98 81 e5 8c 97 e4 ba ac e5 a4 a7 e5 ad a6.. Amazing 🙂
[…] 1人,8年,6本书,10万会员论坛,2400万读者博客,这是远在美国的博客梅子,书写记录自己生活的博客“梅子的写食日记”创造的奇迹。请看“中国博客访谈(3)“梅子的写食日记”” […]
[…] 3.这个研究从2009年3月份开始一直到12月,采用了深度访谈,访了23个断网前后都在新疆的网民,做了22份录像,只有北大的贺卫方老师是电话访谈。问卷调查,收回四百多份问卷。网上主要是在百度贴吧、QQ空间、淘宝网店、豆瓣小组等地找新疆网友,网上问卷在这里。线下发了一半的问卷。 […]